设备管理与检修方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:
 一、BM(Breakdown Maintenance 事后维修或故障检修或CM) 时间:18世纪 概念: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失效候进行的非计划性检修 适应:设备失效对经济影响小、带有冗余设备的情况

二、PM(Preventive Maintenance 预防性维修) 时间: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 概念:通过事先指定的检修作业规范对设备进行检修,既实施定期的健康检查(点检)和早期治疗,主要包括计划检修(SM)和定期检修(TBM)【MAXIMO中就是预防性维护】 适应:设备自动化程度高,工艺流程清晰,可以随时停机的设备

三、TPM(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ece 全员检修) 时间: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 概念:由日本人提出,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生产维修方式,其主要点就在“生产维修”及“全员参与”上。通过建立一个全系统员工参与的生产维修活动,使设备性能达到最优。主要维修方式包括:BM、PM、CM、MP(维修预防) 适应:适应员工技能性高、工作积极性强、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

四、CMB(Condition-Based Maintenance 状态检修) 时间:20世纪80年代 概念: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检修方式由过去的事后和定期维护过度到了状态检修,根据设备的世纪运行状态检修,这样可以尽量减少“少修或多修”的情况 适应:设备自动华程度很高,监控细致的企业。
陕鼓远程中心在线监测系统与服务,正是基于状态检修而成立的国内大型动力设备状态监测中心,专业的服务与完备的系统,是您重大动力设备的安全保障! |